◇楊友仁
“中秋夜,月兒圓,家家戶戶打糍粑,快喊爹,快喊娘,燒起開水蒸糯米,蒸熟倒進碓窩里,拿起粑捶中(音)糯米,團好糯米捏成粑,攤進鍋里烙熟它,糍粑香,擺上桌,大人娃二都歡喜”……
古往今來的中秋節前夕,在故鄉烏江山區的村村寨寨,就會響起一陣陣熱烈歡快的兒歌聲。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中秋佳節。按照我國歷法解釋,農歷的八月居于秋季七、八、九三個月之中,人們叫為“仲秋”。而八月十五日,又在“仲秋”之中,因此稱之為“中秋”。
“中秋”一詞,最早始見于《周禮》中:“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泵耖g過的中秋節,史料記載始于一千多年的唐代。中秋夜又大又圓的明月,被人們看作是團團圓圓、幸福吉祥的象征,因而民間又把“中秋節”稱為“團圓節”。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時節,秋高氣爽,天空明凈,圓月高掛,皎潔晶瑩,格外明亮。那一輪圓月如盤似輪,常被人們喻為玉環、玉盤、金盤、銀盤、圓盤、霜盤、金輪、銀輪、玉輪、圓輪等。那皎潔的月光,閃光如鏡,月亮又被稱之為鏡、云鏡、圓鏡、瑤臺鏡等。因傳說月中生有一棵桂樹,有人又把月亮稱為桂月、桂魄、桂窟、桂殿、丹桂、月桂等。又因相傳月中有妲娥與蟾蜍,于是月亮又有人呼之為姹娥、嫦娥、素娥、嬋娟、冰蟾等。除此之外,月亮還有清光、團扇、廣寒等別名,總計有數十種之多。
中秋晚上的月亮如玉盤似金輪,在星疏氣朗的夜空映襯下又大又亮又圓,充滿著無限的詩情畫意。盈盈的明月從天邊徐徐引起,緊緊伴隨的絲絲淡云,被月光透射出幽幽的亮光。連綿的群山、蜿蜒的河溪、寬廣的田野,恰似鍍上一層迷幻朦朧的光影,順光處,山巒崖壑清晰可見,逆光里,嶙峋怪石層次堆疊。水邊潭畔,圓月倒映在水里,躍動在粼粼清波之中,不是仙境,勝似仙境,成為天下文人墨客和攝影愛好者激情揮發爭相興嘆的目標。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舊時故鄉的人們十分看重此節日,大家要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共歡共慶,其中有拜月、祭月、吃糍粑、飲團圓酒、吃月餅、互拜佳節、賞月吟詩等。在一些山區農村,村寨里的人還有摸秋、送秋的民俗習慣。
慶豐收打糍粑
中秋節時,農村已是稻菽豐收收割回家的時候,故鄉的父老鄉親既把它視為闔家團圓的節日,又作為喜慶一年莊稼豐收的節日。一家老少為了過個團團圓圓、幸福吉祥和喜慶豐收的佳節,每家每戶都尊崇鄉俗,要將新收獲的糯谷打成圓圓的糍粑來過節。
當年新產的糯谷是打糍粑的原料,各家各戶在節前幾天,就要將新糯米簸干揚凈,選出顆粒飽滿、糍性好香氣濃的來淘冼干凈,用清水泡個兩天。中秋那天下午才用竹筲瀝起來進行淘洗,然后倒進鐵鍋中的木甑子里蒸熟。糯米蒸好后,人們將它倒進石碓窩里,大家就圍著石碓窩開始將其沖碎。掄棰打粑一般是家庭壯勞力的職責,但是不少家庭為了享受打糍粑的樂趣,也讓婦女小孩一起上陣揮捶猛砸的。在此期間,打糍粑的人都要唱起歌兒(又叫號子)為自已添力鼓勁:“一棰下去嘛——嘿佐,千斤力呀——嘿佐,打糍粑呀——嘿佐,過中秋呀——嘿佐,敬天神呀——嘿佐,謝地神呀——嘿佐,祭祖宗呀——嘿佐,請客人呀——嘿佐,好節日呀——嘿佐,團圓過呀——嘿佐,鬧鬧熱熱嘛——嘿佐,真歡喜喲——嘿佐——……”
各家各戶在打糍粑的時候,要數家里的小孩子最高興,他們一邊歡跳一邊拍手,還要趁機唱些童謠來取樂:“過中秋,喜洋洋,黃豆面粉沾糍粑;舀勺白糖一起吃,又糯又甜噴噴香”、“中秋夜,月兒明,全家人,一齊忙;蒸糯米打糍粑,白糖甜,豆面香;看到看到要吃倒,口水流出沾下巴?!?/p>
人們做好糍粑之后,都要按照祖上傳下的風俗,先將糍粑、白糖、黃豆面,各用一個大碗盛著端到院壩里,點香燃燭舉行向天神地母祭拜的儀式。儀式一般由家中的老人領頭,一家人則站在院子中間,遙望著悠遠的藍天,舉手合十行三個大禮,再叩三個響頭,以此敬拜天神地母。
祭完天神地母,還要在堂屋里點燃香燭,同樣獻上糍粑、白糖、黃豆面,舉行祭敬祖宗儀式,再由老人對著“神龕”行禮叩首,并念上一段古老的祭祀詞語:“八月十五是中秋,面對九泉祭祖宗;請回先輩靈魂歸,一起同樂過中秋;雖是陰陽分兩界,子孫等你冥河渡。糍粑已經打好啦,請你們快快回來喲,快快回來喲——”
在敬了天神地母和祖宗先人后,每家每戶還必須遵守一道鄉俗,就是由當家的主婦將一些糍粑,盛了白糖和黃豆面,用托盤端著去送給左鄰右舍和周圍團轉的鄰居。此時,李大娘張二嫂王幺妹會在相互的致謝中,親親熱熱、嬉嬉哈哈地一邊品嘗,一邊切磋做糍粑或加工黃豆面的技藝,讓鄰里之間的情誼倍如白糖黃豆面一樣甜蜜。
賞明月寄衷情
月是中秋明,家鄉的父老在中秋之夜都有賞月的習慣。不等太陽落山,不少家庭就把院壩收拾整潔,打掃得干干凈凈,在壩子中央安好一張桌子和一些高凳矮椅,再用一個個磁盤分別裝上瓜子、花生、甜李、葡萄、清梨、茶水、月餅、熱糍粑,然后擺出幾瓶新烤的高梁酒、包谷燒或糯米酒以及幾盒香煙之類的物品。
全家人吃過晚飯之后,就一齊來到地壩上等候圓月升起。大家圍著桌子品嘗瓜果、品上美酒,擺談一些高興的事兒。
在欣賞皎潔明月冉冉升起的過程中,一邊靜靜地聽著院前院后瓜園菜地如潮的蛙聲和紡織娘歡快的鳴叫,一邊搖著蒲扇愜意地迎風乘涼,或聽老人們講述著嫦娥奔月、吳剛砍伐掛花樹、張果老背月亮仙女等千年不變的古老神話傳說。有的一家之主還要在與家庭成員述說家事村事國家大事中,商量展望家道的興旺和繁榮。
走親節拜朋友
在故鄉的民間,熱情有禮的人們還有在中秋節走親訪友的傳統風俗。因為中秋節那段時間,低半山的玉米收進了倉,稻谷己收割結束,烤煙大多采摘入炕烘烤,田地里只有懶莊稼紅苕蕎麥需要管理,鄉間處于相對空閑的一段日子。人們十分看重親朋鄰里之間的親情,也就利用此時完成“過中秋走親戚”的禮儀,大家趁著秋高氣爽的好天氣,歡天喜地走親戚。另外,不少人家還圖中秋佳節的喜慶吉祥氛圍,老年人選擇在節日當天辦壽宴招待親朋、有兒女婚事的家庭也行招男嫁女之事。
要走親戚的家庭,早在節前幾天就大概要確定出或鄉間或城鎮走訪相拜的對象,并開始著手準備相應的禮物。在農村家庭,剛從田間山坡上果園里剛采摘回家的板粟、秋梨、紅棗、獼猴桃、無花果以及大腳菌、秋竹筍是送給城鎮上親戚最好的禮品,另外,新打出的香糯米新大米和糍粑也不能少。中秋節當日,城鎮里的親友也會利用國家法定的中秋假期,開著各種車輛帶著家眷直奔農村老家與親人團聚,趁此拜親訪友。
新近出嫁的女兒、剛訂婚的準女婿們,一定要在中秋那天回娘家去訪親、到未來的老丈人家拜節。俏麗的“女兒客”們伴隨著帥氣的丈夫穿上時髦的時裝,恩恩愛愛地帶著精心準備的禮物回到娘家看望父母,那些準“女婿客”則顯得特別大方,禮品中少不了好煙好酒,盡量不能在女方家庭和親戚面前不失體面爭個光彩。
在親友相互拜訪中,主人一定要作好款待,好在節日里各家各戶都準備了菜品煙酒,宴席上總是佳肴一大桌,好酒盡客喝。有好酒興的主人和賓客會從中午喝到晚上,大家盡情地享受在秋高氣爽的時日里,安坐在明月散發的清輝之下,心情舒暢地談古論今,追思故人親友,述說時事新聞,交流人生追求,展望家道興隆,增近親情友誼,把一個中秋佳節過得團團圓圓高高興興幸福美滿。
在城鄉親友相互拜訪中,主人一定要做好款待,好在節日里各家各戶都準備了菜品煙酒,宴席上總是佳肴一大桌,好酒盡客喝。有好酒興的主人和賓客會從中午喝到晚上,大家盡情地享受在秋高氣爽的時日里,安坐在明月散發的清輝之下,心情舒暢地談古論今,追思故人親友,述說時事新聞,交流人生追求,展望家道興隆,增近親情友誼,把一個中秋佳節過得團團圓圓高高興興幸福美滿。
近些年來,不少村社還將無子無女的孤寡老人和因親人外出務工的留守在家老人,當作自已親人一樣,在中秋佳節給予關懷,把糍粑、月餅、糖果等禮物送到敬老院或老人家中,高高興興地與他們共度節日,把黨和政府以及街坊鄰居的溫暖和關愛送到老人們的心窩里。
遵鄉俗送歡樂
在故鄉的村寨,中秋節的晚上還流行著“摸秋”“送秋”的習俗。
所謂“摸秋”,其實是一些好事的青壯年在中秋明月夜喝了美酒,吃過糍粑、月餅之后,趁著濃濃的酒性利用晚上的夜色掩護,大張旗鼓地到鄰居瓜田菜地里作偷摸瓜菜的取樂活動。
相傳很早以前,農村一些新娶的年輕女子,幾年時間懷不上孕,引起家人的焦急和不快。一年中秋時節,某家一個不孕的女子從鄰家院子歸家時,在路旁看到菜地里有一個小偷忘記帶走的冬瓜,順便將此帶回屋去,不久就懷上了小孩。鄰居們見到過門多年未孕之婦了懷上孩子,頓覺奇怪和不解,經直接間接的試探和細問,才知道是她在中秋夜揀瓜回家所至,于是四里八鄉的鄉親就廣為傳播中秋得瓜懷孕的信息。后來,一些多年未育的年輕媳婦,便有意指使人們在中秋之夜偷瓜摘果相送檢驗事情的真假,結果此法果真靈驗,大多得到瓜果的女子都懷上了孩子。
另外,也有傳說早年間的一些人,中秋節期間身體不適,手腳的皮膚騷癢難忍。中秋之夜,他們覺得無聊,便趁著月色步出家門走向田野,順便拔了人家一些菜蔬回家,次日煮來吃之后,身體頓覺舒適了許多,周身皮膚騷癢的感覺也消失了。于是中秋夜“偷菜”祛病又成為一種鄉俗。
古往今來,在中秋之夜故鄉的瓜園菜地里,就會看到不少影影綽綽的人影,偷偷摸摸地摘的摘瓜,拔的拔菜。其后,有的將瓜菜帶回家里,有的把摘來的瓜果送進別人的院中和屋檐下,這就是傳統的“偷瓜送子”“偷菜祛病”。被偷摘瓜果蔬菜的人家也不生氣或去打擾,因為這是鄉間一種風俗,偷一點拿一點還是人家瞧得起你,如果心痛去進行干擾或追罵,倒會被鄉親們視為“狗里狗氣”的吝嗇之人。于是從此利用中秋之夜外出“摸秋”“送秋”的習俗在民間也就傳承下來。
玩橙龍少兒樂
另外,在早年的中秋節里,故鄉的孩子們還有玩“橙子龍”慶賀過節的習俗。
入秋之后,山鄉農家果園里的橙子樹都結滿一個個又黃又大的甜橙,老遠望過去,一片一片的金黃耀眼,可愛至極。在習習秋風吹拂下,那些甜橙均飄送出濃烈甘醇的一縷縷清香。
在民間,玩“橙子龍”又叫舞“橙子香”。所謂玩“橙子香”,就是借助橙子的清香來慶祝五糧六谷的豐收,好好地感天謝地,并把糧果的香甜傳遞到家鄉的每個角落。玩“橙子龍”的時候,都要在每個橙子上面插上三支點燃噴噴吐香的“香棍”,也作拜月祭月之意。
中秋之夜,孩子們吃飽喝足后,他們跑進家屋旁邊的果園里,從橙子樹上挑選一個個又大又園的橙子果制作成“橙子龍”來尋歡逗樂。摘下的橙子以一人一個,找來事先準備好的三尺尖利木棍戳進去,用兩根四根或八根粗粗的谷草繩兒或彩色布條將它們整體連結起來,再從家里取出“香棍”,點燃,插在上面。就開始高舉“橙子龍”趁著夜色穿街過巷或在村中人群集中的月亮壩里玩耍起來。
玩“橙子龍”的孩子全是仿照鄉間大人仆勾舞“龍”的形態姿式,有玩的,有敲打盤子、盆子喝吼的,不少大人也來伴隨助威。孩子們舞動的“龍”體,會彰顯出各種各樣的姿態,把一條“橙子龍”的“飛天”“搶寶”“臥地”“搖頭”“扭身”“擺尾”“吃水”“騰飛”動作舞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在圍觀鄉親的的喝彩聲中和同齡伙伴的歡叫里,讓舞“龍”手們享受到歡快的激情和無盡的喜悅。